close

牙周病是一種常見且好發於口腔的疾病,它來無影,去無蹤,得病的過程緩慢而又不知不覺,得病後又沒有劇烈的疼痛來提醒患者需要立馬治療。因此,大部份的牙周病病患,都不會知道自己已患牙周病。
牙周病,又稱牙周炎,是一種牙齒周圍的牙齦發炎後(即牙齦炎),所產生的口腔疾病。這是一種慢性病,因此造成牙周病的原因並不會只有單一因素。一般來說,人們吃完柬西後,食物殘渣未清潔乾淨而留存在牙齒周邊,久了腐敗的食物殘渣就會滋生細菌,細菌多了、久了當然會逐漸侵蝕牙齦、牙齒,就慢慢產生牙周病了。
是否有牙周病,可以從以下的徵兆來判斷是否得病:
(1)口臭:
口臭有長期性的,也有暫時性的;會導致口臭的原因很多,有可能是太久沒刷牙,也有可能吃了味道濃烈或較易腐敗的食物。但,如果你的狀況是有持續性的口臭(刷完牙後仍有口臭),那就要注意,有可能罹患牙周病。
(2)牙齦顏色變深、彈性變差:
正常牙齦,在靠近牙齒的地方(和牙齒相鄰接之處),因為厚度較薄且緊貼牙面(即牙冠),所以會呈現粉紅色的外觀。患牙齦炎之後,靠近牙冠附近的牙齦會呈鮮紅或暗紅色,且這地方的牙齦彈性也會變差,而不再緊貼牙面。
(3)牙齦腫脹:
患牙周病的牙齦,因為細菌入侵,逐漸產生牙周袋(又稱牙周囊袋),造成牙周膿腫,所以從鄰接牙齒處可以看出牙齦變厚,有牙齦腫脹、牙齦變厚的狀況。
(4)牙齦出血:
咀嚼硬物時,或是刷牙太用力時,容易牙齦流血。雖然,流血有可能是偶發性、臨時性的,並非每個刷牙流血的人都患有牙周病,但如果流血的次數、頻率提高時,就有可能是牙周病肇生的徵兆。
(5)牙齦萎縮、牙齒鬆動、咬合無力:
牙周病的中期開始,患者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咬合無力,無法咀嚼硬質食物。我們都知道,牙齦是用來包覆牙根的,如果包覆牙齒的牙齦量逐漸減少,直接導致的物理現象就是支撐牙根的面積越來越小,所以牙齒就會開始鬆動。這就像包覆在樹木周邊的土壤越來越少,使樹根外露,當土壤少到一定程度,整個的樹木就開始搖晃。通常,隨著年紀的增大,人類的牙齦會加快萎縮的速度,但一般要到老年才會明顯地感受到牙齦萎縮;如果年紀輕輕就有牙齦萎縮、牙根鬆動的狀況,那很有可能就是牙周病造成的。
(6)牙齒移位、齒縫變大:
牙周病會引起牙齦萎縮,久了後連牙槽骨的量也越來越少;如此一來,牙根之間的空間本應該是充滿牙槽骨,結果會因牙周病病情的惡化從而導致骨頭萎縮,該空間就會暴露出來,直接造成齒縫變大。再來,因為支撐的牙槽骨不足,牙齒承受咬合力量時,也容易造成移位、傾斜,更進一步引起齒縫的變大。
上述六種狀況,一般民眾無需透過科學儀器,也不用上到醫院診所,就可以自行初步觀察判斷。為了您的口腔健康,請不要忽略口腔保健及自我檢查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You Are The Dr.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